特别说明:本文为360图书馆古典命理原创作品,抄袭者必究!
清浊难辨,易学爱好者深有体会。虽然二字在易学书籍中多见,几乎每本书中都有论述,但是每本书中对这两个字又都没有给出明确的释义。大部分书中在论述清浊时,基本都以举例的方式来解释,反复来说清怎么怎么好,浊怎么怎么不好,但就是不明确指出清是什么,浊是什么。更使人们疑惑的是,原本气有清浊也有纯杂,但是许多书中对这两组概念也没有明确界定,清浊中包含了纯杂的内容,纯杂中夹杂了清浊的内容,更有甚者认为清浊和纯杂一样。这样一来使得读者越读越糊涂,越不明白清浊到底指的是什么。
其实命理中的许多概念名词都有传承,很多是从儒家思想或道家思想中引伸过来的,命理理论本身也是儒家思想或道家思想的结晶,是学而为用的结果。清浊一词也不例外,也是从儒家道家典籍中引申过来的。在儒家典籍中,常用清浊一词来描述气之性情或人的道德品行。但是许多命理书籍的作者,特别是《子平真诠》之后的作者不再研究儒家思想、不了解传承,因此说不清清浊就在所难免了。对于清浊一词,作者也有自己的认知,本文即简单论述一下清浊一词的含义。
首先看一下古人对清浊一词的认知。《三名通会》中认为:
清者,有制伏之谓,如水病见土则浊,却非土堤防则不能止息,既止息则清之有渐也;浊者,无制伏之谓,比如水多无土则泛滥无归,而水极生木,极则变,变则通也。
《五行精纪》中认为:
清者是因浊而清也,五行有所制伏之谓也,假令水病见土则浊,却非土堤防则不能止息,既止息,则清之有渐也,不可太过不及。浊者五行无制伏也,比如金多无火,水多无土,火多无水,木多无金,土多无木也,故五行有反极之说。
两家规定基本相同,都认为有制为清无制为浊,同时也都认为气的质纯净为清,反之为浊。命理书籍中对清浊一词论述最祥的为任铁樵。他认为清而有气,则精神贯足,清而无气,则精神枯槁;浊者四柱混杂之谓也。他列举了各样的情势来说明何为清何为浊,但也没有具体说明清浊的含义并且他认为浊即杂。作者总结了一下任铁樵的观点,他所认为的清的含义包括有气、有神、气的轻重平衡、喜用不伤、位置妥帖等,反之则为浊。但在他的论述中并没有把清浊和纯杂区分开来,有时他认为二者一样。儒家典籍中也多论清浊,其中张载以清浊论气最祥。张载说:
散殊而可象为气,清通而不可象为神。浮而上者阳之清,降而下者阴之浊。太虚为清,清则无碍,无碍故神;反清为浊,浊则碍,碍则形。凡气,清则通,昏则壅,清极则神。
张载认为的清为轻、为通,浊为重、为碍,认为轻清所以通透,重浊所以雍塞;并认为阳气为清,阴气为浊,无形为清,有形为浊。
其次再说一下作者对清浊一词的认知。作者总结各家所论并结合自身的认识,认为清浊一词从描述的对象来划分包含五层含义。
其一,从气之性情来说,清为正,反之为浊。对人来说,正这个字好理解,所谓的正,即这个人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直而有义。但对气来说,什么才算正呢?包好两层含义。一指气不偏不倚、轻重适中,太过或者不及都为浊。如正官格,若官太重则克身,不及则不能助身,只有轻重适中才行。二是指气有约束不散漫,反之为浊。如七煞,无制岂能好?人也一样,如果没有道德规则束缚,没有管束,人如何能走上正道?
其二,从气的质来说,清指纯净,浊指浑浊。阳气透混杂阴、阴气透杂阳都为气不纯,为浊,只有阳气或阴气清透不杂才为清。比如官煞混杂、食伤并透等都为气不纯。不过清浊的这种含义要和纯杂区别开来,命理中的纯杂主要是指专与不专,读者阅读时要注意区分。
其三,从气之轻重来说,清指有气,反之为浊。轻重即指气的旺衰强弱,清气一般有根且气绵延悠长,气平和而不断;而浊气或无根或有根而枯,气若游丝,气不和且无力。
其四,从气的生机来说,清指有神,浊则无神。气什么情况下有神?肯定是生机旺盛的时候。因此气有神包含两层意思,一指根有生机,根无生机则气无神,为浊;二指气不能散,气散岂能有神?如何才能保证气不散呢?即有气助之,有气来生则神聚,神聚则形盛神足。
其五,从气的运行变化来说,清指通,浊指碍,碍则不通。这里的通什么意思呢?即气能够流行起来。如官气要通财气,财气要通食气,诸如此类,气通则清,否则气不流通岂不成浊气?
以上即作者对清浊一词的认知,没有讲到的地方就是纯杂的内容了,文章中关于纯杂的内容并没有涉及,会在以后文章中论述。
由于受篇幅所限,文章中许多地方并没有完全展开,在以后的文章中作者会另行补充,其中神韵有讲不到的地方,希望读者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