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六十甲子 > 戊戌

一百多年晚清时期史称戊戌变法的政治变革

一百多年晚清时期史称戊戌变法的政治变革


一百多年晚清时期史称戊戌变法的政治变革

发生在一百多年前那场政治变革,史称戊戌变法,如流水中飘落一粒陨石,似乎泛起浅浅的涟漪,随即恢复如初,水流依旧,天空依旧,人们该怎样还怎样 一百多年晚清时期史称戊戌变法的政治变革 ,可惜了那粒陨石,埋没在腐寂的河水里任人遗忘。。。。。。这便是晚清时期先知们呼唤改良运动的戊戌变法。


一百多年晚清时期史称戊戌变法的政治变革

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哀叹中国的前途命运,不满自己眼下的现状,提出改良政府的办法改善中国的命运。于是他们仿效西方的民主政治提出了君主立宪制的主张,不断上书光绪皇帝,由于他们方案的前提是要皇帝归政,因而光绪皇帝十分热心变法活动,频频召见康梁等,下发诏书,轰轰烈烈的变法活动波及朝廷内外,引得一大批知识分子里外呼应戊戌六君子谭嗣同为什么不跑,人们对政治改良抱有莫大希望。本来中国政治的怪胎实际掌权者慈禧太后对这种维新活动也未置可否,甚至也是支持的,只有当时的既得利益集团是反对的,只是由于慈禧的态度他们只能默默观望,任由变法者奇招迭出。

这场变法最终失败了,而且败得很惨烈,为什么会失败,当时也罢,后世学界也罢,有很多文章,分析的很有见地,本文不再赘述。我们只是站在个体的角度分析一下投身变法者面对当权者残暴镇压,他们的具体表现,力求得出合乎逻辑的思维判断。变法失败了,主导这场维新运动的主角康有为、梁启超面对当局严酷辑拿迅速逃跑了,但其他一批骨干分子纷纷落网了,慈禧当局当机立断,羁押几天后,在宣武门外菜市场将谭嗣同、康广仁、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砍头示众,这六人悲壮赴死,被后世文人敬称为“戊戌六君子”。


一百多年晚清时期史称戊戌变法的政治变革

其实六君子的身份和地位是有差别的,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是光绪皇帝新任命的军机章京,专门督办变法事宜 一百多年晚清时期史称戊戌变法的政治变革 ,杨深秀是山东地方官,为监察御史,康有为的大多变法奏折以杨深秀的名义呈送,康广仁是康有为弟弟,且积极拥护和推行变法,在当时办报、办新学,具有时代影响力。慈禧杀害六君子手段很残忍,用的刀很钝,据史料记载最多的砍了二十八刀,而且排列了次序,并不是同时砍杀,用心极其凶险。


一百多年晚清时期史称戊戌变法的政治变革

这六人之所以被后世称为君子,除了他们在行刑法场大义凛然的表现,更重要的是他们面对当局抓捕大多没有主动逃跑,按史书记录,除康广仁外,其他人都得到了秘密情报,但是几乎都没有设法逃走,特别是谭嗣同,束手就擒,没有任何抵抗。刘光第得到密报以后,并未惊慌失措,还微笑着对妻子说“天祸中国,吾等岂惜一死,以醒中国”,谭嗣同更是直接“各国变法无不人人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其在监狱表现得也很刚烈,吟诗、唱歌,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惊天名句。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祸,躲避逃离是正常行为,是人性基本体现。但是这一次他们没有逃跑,清醒冷静的面对自己的失败,他们有自己认定坚守的信念,如果逃跑就是放弃、就是否定自己戊戌六君子谭嗣同为什么不跑,就会前后矛盾,思想深处就无比痛苦。以前大多把他们的行为归结为对正义事业的追求,他们身上闪耀的是民族大义,这样的结论当然没错,但是这种分析是要有前置条件的,那就是思想或者灵魂深处要高尚的标签。那么这种不躲避不逃离就一定有很强的目的性,或者说有很大的选择性 ,越是高尚,做到的难度就越大,能做到的人也就少了。


一百多年晚清时期史称戊戌变法的政治变革

如果从性格因素去分析,他们的选择也是合理的,中国历史上这种先例很多,最早的商鞅变法、宋代的王安石、明代的张居正等等,无论失败与否,都会坚守到底,甚至于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大禹为什么要治水,明明有些地方条件很差,几乎不适合居住仍有先民世世代代居住下去。这些意念是一代一代积累的,已经构成中国人性格的基因元素。他们不逃跑,为大众做出牺牲,是他们进步思想的追求,也是中国人性格使然。

做这样的分析,也是为了增加认知范围的兼容性,戊戌六君子已经是历史了戊戌六君子谭嗣同为什么不跑,从个体而言,他们的遭遇异常悲惨,尽管获得了“君子”盛誉,然而这并不是人类社会需要的,不是必要程序,精神范围活动包含一定成分的性格因子,慈禧也罢,光绪也罢,面对不同的认知,不必表现的那样激烈,那样的惨无人道,那样的刀光剑影、血腥刺鼻!最好的态度是随他去吧。

标签: 戊戌变法 历史 晚清 谭嗣同 康有为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