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六十甲子 > 辛亥

嘉德秋拍预览|辛亥革命上承戊戌维新,下启新文化运动

嘉德秋拍预览|辛亥革命上承戊戌维新,下启新文化运动

湖北师范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版)()V01。22NO。4,2002未完成的文化重建(湖北师范学院政法经济系,湖北黄石)(摘要)辛亥革命上承戊戌维新,下启新文化运动,承上启下,具有极重要的文化启迪作用。但其失败正在于文化准备不足。新文化运动由之而发,并通过激烈抨击旧伦理文化,揭檗民主与科学的价值理念,从而在破与立两个方面为文化重建奠定了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国共两党领袖与理论家侧重于政治意识形态文化的重建,新儒家与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思潮侧重于在哲学价值理念方面的文化重建。因文化重建是一个历史长时段的重大任务,所以文化重建这一辛亥革命遗嘱至今未能完成。[关键词]文化重建;辛亥遗嘱;[中图分类号]K1O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31009—4733(2oo2)O4—0027—年的辛亥革命上承1898年戊戌维新思想解放运动而来,下启1915年新文化运动而去。在这两次思想解放运动之中,承上启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启迪意义。而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文化准备不足,新文化运动正是在对其失败原因的深层反恩之中沛然而发。

前辈学者胡绳武,金冲及先生认为"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c,确是不移之论。而由之开始的中国文化重建因内忧外患迭至,至今未能完成。辛亥革命经新文化运动向世人传播的文化重建的遗嘱,亦成为跨世纪遗嘱激励后生民众奋起而努力。中国传统社会是三维共构,王统,道统,族统处在一个"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互为维系之中。"1911年普遍王权的崩溃,是传统政治与文化秩序终于完全瓦解的决定性因素"【。因为在王统,道统,族统三维中,王权一维是具有能动整合作用的有形力量。但在旧王统崩溃之后,新的政府却长期未能重建,整合新文化价值规范和以此为规范的新的社会秩序,而这正是辛亥革命的文化准备不足,以至无法为革命后的政治制度化和社会秩序化提供文化的规范和导引。政府自身缺乏内在的价值规范,它也就无法发挥其在新的文化重建和社会整合中的能动作用。文化重建的滞后和迟缓成为制约着中国近代社会转型迟迟未能完成的内在原因。湖北与清末新政,引发了社会文化嬗蜕和社会阶层裂变。这种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趋势要求清政府和湖北政府改变其已过时的文化导引政策,调整国家政府功能,扶持,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政治运作,并在社会力量(政治,经济)的支持下,进一步深化新政改革,这样,新士绅所设想的"以秩序求进步"不是没有可能的。

但是,清政府计不及此,而是顽固地坚持"中体"这一封建纲常不放,并以此来坚持专制统治而拒绝向已成气候的"绅商学军"新阶层开放政治参与,迫使他们与之背弃而去,而导致辛亥革命爆发。"要有许多集团从现有秩序中离异出来才足以酿成一场革命。革命是社会中'多种机能性障碍,的产物。而这种"多种机能性障碍'则是湖北及清末新政因文化导向纲领的僵滞,而导致新政改革无法[收稿日期]2OO1—12—16[作者简介]高钟(1952一),湖北鄂州人,湖北师范大学政法经济系副教授,博士。?27,深化而停滞,形成社会发展之梗阻。为突破这种梗阻,为自己和社会求得发展通道,"绅商学军"不得不用革命的手段来清除这一梗阻和障碍。但是,这种"逼上梁山",仓促而发的革命,其内在的局限是明显的,即它缺乏充分的思想文化准备,无法形成系统的新文化价值规范,"政治改变过分超出了思想上道德上的准备;政治革命是形式上的,外在的;在有名无实的政体革命兑现以前,一定先要有一次思想革命……政治革命失败了因为他是外在的,形式上的;只触及社会活动的架构,没有影响到真正控制社会生活的概念。"((美)杜威《中国的新文化》)这确是洞微知着之谈。在辛亥革命所借以进行社会动员的思想文化中,虽有相当部分西方文化中的民主革命因素,但占主导地位的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主义与夷夏之防的原生型民族主义。

对此,两位辛亥斗士,文化大师黄侃,熊十力分别作了总结。黄侃回忆说:"革命之成,实由民气。民气发扬,实赖数千年姬汉学术典柯不绝,历代圣哲贤豪精神流柱。"(潘重规《黄季刚先生遗书影印记?量守序学记》)熊十力说:"清季革命思潮,从外方输入,自己没有根芽,当时革命党人,其潜意识还是从君主制度下所养成之一套思想,与其外面所吸收之新理论,尤不相应。不独(章)太炎如此,诸名流皆然钉。名流学者尚且如此,躁进的新军士兵更为潜意识中的传统文化道统所左右。"当时有一些兵士哪里知道革命的意义,他们还说请统领黄袍加身",将这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混同于封建王朝的改朝换代。即使在日本直接沐浴了欧风美雨的革命党领袖黄兴,居正,谭人凤等也不能摆脱潜意识中的传统文化道统之制约,而"依照古礼,举行拜将仪式,授旗授印","台上置黄帝牌位,剑,旗分立两侧。众推谭人凤授旗,居正讲演革命精神和革命意义。现在想起,真是十足的封建仪式。"(黎重光《回忆我父亲黎元洪二三事》)这个具有誓师和社会动员作用的拜将仪式,搞得如此不伦不类,正反映了辛亥革命思想文化上的混杂和贫乏,也是整个湖北社会和革命党人思想上依然滞留在"君主制度下所养成的一套思想"之中的一个折射。

如革命团体共进会虽然"以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为思想指导",但"尤其注重'驱除鞑虏'四字",而且将同盟会"平均地权"的纲领改为"平均人权","当时的解释是:满人压迫汉人,人权不平均,所以要平均人权。"(诸义平《第二十九标首义纪实》,李春萱《辛亥首义记事本末》)显然,这个纲领的更改不仅有着阶级因此,更重要的是其中有着深刻而又现实的文化因素作用,是湖北地区浓烈型民族主义的突出显现。而正是有着这样的文化内涵,辛亥革命后的湖北军政府在其进行"迅速的政治动员"的大量檄文辛亥革命被称为未完成的革命,公告中连篇累牍的是"本督所持宗旨,排满复汉四字"(《辛亥首义回忆录》)"照得满贼窃踞中原二百余年于兹,以腥膻之族类,坏华胄之文物"(《民立报》,1911年1O月21日)这类充溢着原生型民族主义的语言。"辛亥革命在思想上的最大动力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确是不移之不过这种顺应和利用旧有的文化积淀所进行的社会动员取得了很大的效果,不但新兴的绅商学军这四大阶层被广泛动员起来投入革命嘉德秋拍预览|辛亥革命上承戊戌维新,下启新文化运动,而且,不少身居清廷高位的汉族官吏,如黎元洪,程德全等都附合革命。散居乡村的传统士绅和他们所领导的宗族社会更主要是在此传统文化因素的感召下响应革命。但这种利用旧有文化作为社会政治动员的革命具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即它不但无法为新的"政治制度化"和社会有序建构提供规范蓝图,而且极易给王权"黄袍加身"的复辟提供文化潜意识的助力。

嘉德秋拍预览|辛亥革命上承戊戌维新,下启新文化运动

"中国革命是以种族思想争来的,不是以共和思想争来的,所以皇帝虽退位,而人人脑中的皇帝尚未退位""。洪宪帝制,张勋复辟闹剧的先后登场,正是这种旧文化道统意识广泛存在的顽强体现。"文化成分乃是一个文明的精髓"n。文化规范着政府的政体,国体辛亥革命被称为未完成的革命,也导引着社会的凝聚与整合。正是内在于文化道统的这种内在的规范与整合作用,所以在中国历史上,无数次农 民起义虽然使成打 的王冠落地,但仅仅是以一个"有道明君"来替代"无道昏君","道"未变,"夭"亦未变, 社会并没有实质 性的进步。辛亥革命文化上的准备不足,传统文化道统的大量存在,使野心家们得 以利用,几乎将辛亥 革命葬送于"改朝换代"的轮回之中。 然而正是这连接不断的帝制复辟警醒了一批辛亥革命的斗士(如陈独秀,李大钊, 胡适,鲁迅等都 躬身辛亥之役)。他们从革命的失败认识到:"非将这班反对共和的伦理,文学等旧思 想完全洗刷得干 干净净不可,否则,不但共和政治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c 28?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纵一时舍旧图新,而根本思想未尝变更,不旋踵而仍复旧 观者,此自然必然 之事也。孔教之精华日礼教,为吾国伦理政治之根本,其存废为吾国早当解决之问 题,应在国体宪法问 题解决之先。

今日讨论及此,不觉甚晚。"(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由是激烈 抨击旧文化道统, 抨击封建礼教,伦理纲常,认为伦理觉悟为最后之觉悟,要求对全部旧文化进行重 新评判,在破旧的基 础上立新,建立民主与科学为价值导引规范的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新文化运动因辛亥革命失败反激而来,它在激烈地"破坏孔教,破坏礼法,破坏国粹, 破坏贞节,破 坏旧伦理(忠,孝,节),破坏旧艺术(中国戏),破坏旧宗教(鬼神),破坏旧文学,破坏旧政 治(特权人 治)"(胡适《新思潮的意义》)的同时,亦公开宣称:"新思潮的唯一目的是甚么呢?是 再造文明","创造 政治上,道德上,经济上的新观念,树立新时代的精神。"(陈独秀《新青年宣言》)再造 文明,重建文化, 成为新文化运动承继辛亥革命而来的最鲜明的时代特色,这一特色在新文化运动 的高潮"五四"运动 之中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与认同。"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革命成 功将止十年,所希望 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 度决计不可能,渐渐 要求全人格的觉醒',这段话正确地说明了'辛亥'与'五四'之间的内在联系。由辛亥革 命所唤起的中 国社会的希望,因在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黑暗之间形成了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 产生巨大的波澜, 于是而有新文化运动"。

。 新文化运动在激烈地抨击旧文化,普及白话文,张扬民族主义等方面取得了显着的 成效,但再造 文明,重建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的根本宗旨,却因民族危机严重和国内政治,社会 严重失序亟待整合, 而发生重心偏移,即由深层次的文化启蒙转向表层面的政治意识形态文化的重建, 这既是当时的政治 社会所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政教合一之传统使然。"五四"之后贯穿 20 年代的"问 题与主义"之争,正 是文化重建转向政治意识形态为主的重要标志。 "当一个社会产生了社会与政治危机,加上文化因迭失方向而产生文化危机的时 候,那是最需要 意识形态的时候。新文化运动承辛亥革命而来的现实政治意义很快为辛亥革命领 袖孙中山先生 所领悟,"八年以来的民国,政治不良到这个地步,实因为单破坏地面,没有掘起地底 陈土的缘故","自 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 业之预备。……此 种新文化运动,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目前之大变动。……倘能继长增高,其将来收 效之伟大且久远者嘉德秋拍预览|辛亥革命上承戊戌维新,下启新文化运动, 可无疑也。吾党欲收革命之成功,必有赖于思想之变化,兵法攻心,语日革心,皆此之 故,故此种新文化 运动,实为最有价值之事"n"。

于是他潜心撰着《建国方略》辛亥革命被称为未完成的革命,对其三民主义进行了系 统化,理论化的总 结,如其所言:"文着书之意本在纠正国民思想上之谬误,使之有所觉悟,急起直追, 共患国难,所注目 之处,正在现在而不在将来也。试观此数月来全国学生之奋起,何莫非新思想鼓荡 陶铸之功?故文以 为灌输学识,表示吾党根本之主张于全国,使国民有普遍之觉悟,异日时机成熟,一 致奋起,除旧布新, 此即吾党主义之大成功也。"(《孙中山全集》)孙中山的这一努力,很快取得了成功, 国民党借助三民主 义组训的国民革命军很快完成北伐,实现国内统一。但由于三民主义所注目之处," 正在现在而不在将 来"。所以它因袭了过多的中国传统儒学的消极因素,如孙中山就将传统伦理道德 的恢复作为民族复 兴的精神文化动力,他说:"中国从前的忠孝仁爱信义种种旧道德,固然是驾乎外国 人,说到和平道德 更是驾乎外国人。这种特别的好道德,便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我们以后对于这种精 神不但是要保存,并 且要发扬光大,然后我们民族的地位才可以恢复。"(《孙中山全集》)这种以儒家旧 文化道德来整合社 会的设想,在蒋介石南京政府推行的"新生活运动"中达到极致。"在国内地方党部 监督之下,以地方宪 兵,秘密警察,新闻检查,津贴教育,保甲制度来实行的政治控制,是伴随着国民党中

标签: 革命 文化 辛亥 重建 主义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