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六十甲子 > 壬午

三国演义原著中大青蛇的寓意解读:为何它能引领全书?

三国演义原著中大青蛇的寓意解读:为何它能引领全书?

《三国演义》是明末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修订,甚至篡改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改的书名,原著中的很多寓意被淡化或者反转。比如,开篇故事中率先出场的大青蛇,《三国演义》与《三国志通俗演义》的隐喻意义就大有区别了。

这条大青蛇在原著中出现过三次,第二次被毛纶、毛宗岗删掉了。第三次出现,毛纶父子恐怕就没有读出来了。删去原著,必定就破坏了原著深藏的寓意。因而,本回答将以原著文本为据,解读这条引领全书的“大青蛇”。

大青蛇为何出现在建宁二年

《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以“则”划分故事段落的,全书总共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故事,不是章回小说。第一则写的是“祭天地桃园结义”,讲的是刘备、关羽、张飞在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甲子)因黄巾起义而相逢于涿郡,在张飞桃园结义的故事。但有意思的是,这则故事的三个主角却没有率先出场,反倒是一条大青蛇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中写道:

建宁二年四月十五日,帝会群臣于温德殿中。方欲升座,殿角狂风大作。见一条青蛇,从梁上飞下来,约二十余丈长,蟠于椅上。灵帝惊倒,武士急慌救出;文武互相推拥,倒于丹墀者无数。须臾不见。片时大雷大雨,降以冰雹,到半夜方住……

除了建宁二年(169年)出现的这条大青蛇外,灵帝时期还出现了很多怪事:“建宁四年二月,洛阳地震”、“熹平五年,改为光和,雌鸡化雄;六月朔,黑气十余丈,飞入温德殿中;秋七月,有虹见于玉堂,五原山岸,尽皆崩裂”。

查阅《后汉书·孝灵帝纪》,灵帝时期多灾多难,怪事连连,《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写的大雨冰雹、地震,以及雌鸡变雄鸡、黑气、青虹等等,确实记载于《孝灵帝纪》中。而且,时间上基本忠于史料记载。但是,那条长二十余丈的大青蛇却没有出现过,只是在光和元年(178年)时,“有白衣人入德阳殿门,亡去不获”。

那么,罗贯中为何要虚构一条大青蛇出现在建宁二年呢?

东汉恒帝、灵帝时,士大夫、贵族不满宦官乱政,结联反对宦官。宦官则以“党人”之名禁锢士大夫三国演义原著中大青蛇的寓意解读:为何它能引领全书?,这样的事件共发生两次,史称“党锢之祸”。因而,《三国志通俗演义》开头就这样写道:

后汉桓帝崩,灵帝即位,时年十二岁。朝廷有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司徒胡广共相辅佐。至秋九月,中涓曹节、王甫弄权,窦武、陈蕃预谋诛之,机谋不密,反被曹节王甫所害,中涓自此得权。

到了建宁二年,宦官首领曹节、王甫等人蛊惑窦太后和十五岁的灵帝,再兴“党锢之祸”,士大夫集团又一次遭到沉重打击。从此,以曹节为首的十大宦官把持朝政,祸乱朝野,史称“十常侍之乱”。

“党锢之祸”导致“天下怨,海内乱”,引发了黄巾起义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为东汉王朝灭亡埋下了祸根。罗贯中以建宁二年的“大青蛇”,揭示了东汉王朝的灭亡原因,拉开了三国故事的序幕。同时,大青蛇长二十余丈,又暗藏了灵帝二十年之后驾崩,时间就到了公元189年。

189年时农历己巳年,生肖蛇。这一年果然是群蛇狂舞,大将军何进与袁绍密谋诛杀宦官,引发宫廷大乱。何进被张让、段珪所杀,袁绍则几乎将宦官诛杀殆尽。这场宫廷事变,东汉猖獗百年的宦官集团宣告覆灭,但却引发了更大的危机。这一年,董卓进京,东汉皇室被军阀控制,东汉王朝名存实亡。也就是说,建宁二年大青蛇出现,二十年后,东汉实际上已经灭亡。

无疑,原著中的这条大青蛇就是来祸害东汉的,大汉王朝必定走向终极,这是罗贯中的原著主题。毛纶父子虽然也保留了原著中大青蛇的情节,但却设置了一个前提:“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有斩蛇大神在,这条大青蛇哪里逃?《三国演义》由此开始颠覆原著,推崇汉室正统,无限抬高“大青蛇”,并把这条大青蛇描绘成了兴复汉室的第一忠义之士。

其实,罗贯中笔下的这条大青蛇隐写的是关羽。“大青蛇”在书中三次出现,最终又以大青蛇完成“三国归晋”故事。

因大青蛇而桃园三结义

历史真实中,没有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的故事,这段故事的蓝本,出自元初《三国志平话》。但是,这篇平话却没有写大青蛇,而是以司马仲相在地府断案开篇,说这个狂妄的秀才审结了汉初刘邦、吕后诬陷韩信、彭越、英布谋反,妄杀功臣的冤案,判韩信转世为曹操,彭越转世为刘备,英布转世为孙权,三分高祖基业。

刘邦转世为汉献帝,吕后转世为伏皇后,备受曹操欺凌,司马仲相自己则转世为司马懿(字仲达),司马氏最终一统天下。而汉室“外甥”、匈奴人刘渊又给汉室报仇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建立了汉赵政权,于是,“汉室中兴”。

三国演义原著中大青蛇的寓意解读:为何它能引领全书?

显然,《三国志平话》是为元朝站台的,尊崇的并并非汉室。相反,刘备与曹操、孙权一样,都是来谋夺汉室江山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三国志平话》的这个主题,以“大青蛇”开篇,隐藏的是刘关张与群雄一样,是来谋夺汉室江山的。所以,罗贯中说刘备是“枭雄”。

大青蛇暗喻“党锢之祸”,因“党锢之祸”而引发了黄巾起义。于是,刘关张在涿郡相遇,办了一场流传千古的小型聚会“桃园三结义”。对照“大青蛇”,这则故事便隐藏了“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这样的寓意。罗贯中借用唐代末年黄巢《题菊花》诗,以大青蛇窜入温德殿,蟠坐龙椅,以及桃园结义这两个情节前后呼应,写的就是刘关张趁乱世起兵,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造反。不过,罗贯中写的是“祭天地桃园结义”,所以,刘关张造反可以是“起义”。

大概,《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元末,各路义军纷纷揭竿而起,反元逐元。但究竟谁是“汉室正统”呢?虽然,那时有陈友谅(汉王)、朱元璋(西吴王)、张士诚(东吴王),但罗贯中认为汉室早就亡于“党锢之祸”,此“汉王”怎能光复汉室?

刘关张决定起义,便打造兵器准备奔赴疆场。其中,关羽定制了青龙偃月刀。关公这件兵器,应当是罗贯中原创,《三国志平话》中没有这样一件兵器。“青龙偃月”,意思是青龙出现,明月暗淡。《三国志通俗演义》虽然成书于元末,但现在看到的最早版本,却是嘉靖元年(1522年)壬午本,“青龙偃月刀”是不是针对了明朝,还真不好说。但《水浒传》“借用”这把刀,确实是说的明朝暗淡。

关羽后来被封神,大概在民间就变成了“关帝”,所以“大青蛇”变成了“青龙”。关羽的舞台以及影视剧形象是一身绿袍,头戴绿帽,其实,这不符合《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人物形象描述,原著中,关羽“头戴青巾”而不是绿帽。“关云长单刀赴会”中这样写道:“船渐近岸,见云长青巾绿袍,坐于船上”。青蛇、青龙偃月刀、青巾,都是隐喻的“关帝”。

三国演义原著中大青蛇的寓意解读:为何它能引领全书?

关公皈依三国演义原著中大青蛇的寓意解读:为何它能引领全书?,大青蛇第二次出现

《三国演义》写关云长败走麦城,增删了原著中很多情节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毛纶、毛宗岗父子是这样改写的:

正走之间,一声喊起,两下伏兵尽出,长钩套索,一齐并举,先把关公坐下马绊倒。关公翻身落马,被潘璋部将马忠所获。关平知父被擒,火速来救;背后潘璋、朱然率兵齐至,把关平四下围住。平孤身独战,力尽亦被执。

关羽父子被擒后,马忠把他们押解到孙权跟前,孙仲谋讥讽关羽,问他“公平昔自以为天下无敌,今日何由被吾所擒?将军今日还服孙权否?”关云长大骂孙权,大义凛然,拒不投降,父子二人慷慨赴死。

罗贯中的原著不是这样写的。麦城被围困,关羽决定突围,先杀败了潘璋,然后遇到了马忠。关羽尚未与马忠交手,“忽闻空中有人叫曰:‘云长久住下方也,兹玉帝有诏,勿与凡夫较胜负矣’。关公闻言顿悟,遂不恋战,弃却刀马,父子归神”。

原来,关公就是玉帝派到下界的“青帝”,也就是那条出现在温德殿,盘踞龙椅,惊倒汉帝的大青蛇。

关羽归神后,“一魂不散,悠悠荡荡,乘云而飞”,来到了玉泉山,乘赤兔马,提青龙刀,在云中大呼“主人何在?”关公的呼声惊动了玉泉山普净禅师,也就是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时,汜水关镇国寺的长老。普净禅师见关羽阴魂不散,不服自己被斩杀,便以手中拂尘敲打座椅,叫了一声“颜良安在”。

关羽听得普净法师叫颜良,便“英魂顿悟”,落云下马,向禅师请教。普净禅师开释道:“向日白马隘口,颜良并不待与公相斗,忽然刺之,此人于九泉之下,安得而不恨乎?今日吕蒙以诡计害公,安足较也?公何必疑惑于是?”听闻此言,关公不再疑惑,拜普净禅师为师,入庵听讲佛法。此后,关公时时显圣,乡人便在玉泉山建庙以祭之。

到了大唐高宗仪凤年间,一个名叫神秀的不第秀才云游玉泉山。神秀“坐于怪树之下,见一大蟒,风簇而至”。神秀问乡人,这里有什么庙?乡人告诉他:“乃三分时,关公显圣之祠也”。无疑,那条大蟒就是开篇故事中,出现在温德殿的大青蛇。

这个神秀,就是后来的六祖,即惠能禅师。惠能禅师在大青蛇出现的怪树下得到“一藏金”,便拆毁关公祠,破土建寺,“安享关公为本寺伽蓝”。

青蛇化青龙,三国归晋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罗贯中以慧能禅师结束关公故事,其寓意就是终止杀戮。但关公身后,三国乱世愈演愈烈,曹丕、刘备、孙权纷纷称帝,果然瓜分了汉室江山。但是,《三国志通俗演义》的终局却是“三国归晋”,两次出现的“大青蛇”终究没成气候。

所以,罗贯中在小说的结尾处,以一篇古风概括了三国历史,最后几句这样说道:“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一统乾坤归晋朝。”

结束三国历史的人,名叫司马炎,也就是西晋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生于魏明帝曹睿青龙四年(236年),这一年恰好是农历丙辰年。生于龙年,又逢“青龙”年号,司马炎起步就是一条“大青蛇”?到此,大青蛇变成了大青龙,《三国志通俗演义》始于大青蛇,终于大青蛇——这就是大青蛇率先出场,贯穿全篇,统领全书的寓意所在。

标签: 三国演义 大青蛇 建宁二年 灵帝时期

相关内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