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六十甲子 > 乙卯

人生若只如初见苏东坡苏轼的故事

人生若只如初见苏东坡苏轼的故事

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江城子苏轼史载,王弗性“敏而静”,她博闻强记,东坡偶有遗落,她也能从旁提点,与东坡琴瑟和谐。东坡自称“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又言“余性不慎言语,与人无亲疏,辄输写肺腑。有所不记疏以为怨咎……”容易把与之交往的每个人都当成好人。王氏安静谨慎,与生性跳脱豁达的东坡正是互补。《东坡逸事》里有王氏“幕后听言”的故事,是说东坡每有客来,王弗总是躲在屏风的后面屏息静听。东坡能如此待王弗,足见其不是一般男子。往往待客人走后,她每每软语相劝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理解性默写,说得在理又每得印证,连苏轼也是服的。他得她,是真正的贤妻内助,因此苏轼早年青云直上,除了有欧阳修等先贤的掖助外,“妻贤夫少祸”的力量也不可小觑。对这个发妻,连苏轼的老父苏询,也是极满意的。———人生若只如初见苏东坡常常会在自己的诗作里流露一些“不合时宜”的论调,自找祸端。由此可见在日常的生活起居,待人接物中,这等人物将是何等的低才。倘若没有一个得体大度,端庄典雅的夫人为丈夫张罗这些“不入眼”俗事,怕苏先生不会有几天清闲。苏夫人聪明解事,办事圆通。她是进士的女儿,能读能写,也知道要管家事,要抚养孩子,要过日子。正因为如此,苏东坡的生活中是不能没有一个这样的女人把握船舵的。

只有在妻子的无微不至的照顾下,苏东坡才有更多的闲情逸致去“浴乎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理解性默写,风乎舞雩”。也正因为如此苏夫人也成为苏东坡最为信任依赖的人,很多事情埋藏在苏东坡的心灵深处,别人大都不知道,苏东坡的妻子一定知道。同过患难,共过生死,日日的关心和爱护,充满信任的等待和抚慰。王弗给与苏东坡的是所谓“相濡以沫”的质朴而深厚的情感。写作背景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东坡来到密州任知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悼亡诗词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从悼亡诗出现一直到北宋的苏轼这期间,悼亡诗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

晚唐的李商隐亦曾有悼亡之作。他们的作品悲切感人。或写爱侣去后,处孤室而凄怆,睹遗物而伤神;或写作者既富且贵,追忆往昔,慨叹世事乖舛、天命无常;或将自己深沉博大的思念和追忆之情,用恍惚迷离的文字和色彩抒发出来,读之令人心痛。而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译文:十年来生死相隔,两处茫茫。即使不去思念你,也难以忘怀。你的孤坟远在千里,彼此无法诉说别后的凄凉。不过即使真的相逢了你也不会认得我了,我已是尘土满面,两鬓如霜一夜做梦忽然回到了故乡,见你与往常一样正在小窗前梳妆。夫妻二人相互端详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理解性默写,默默无语,只有泪水纷纷滑落。料想千里之外荒郊月夜的短松冈上,妻子一定会年复一年地为思念丈夫而悲伤。十年生死两茫茫。长久郁结于心深长的悲叹,在首句即从心底迸发而出,为全词定下了凄哀至极的主调。“两茫茫”说的是不只是词人单方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生者和死者,一样的情思,一样的哀“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是茫然、凄婉、沉痛的,笼罩全篇。不思量,自难忘。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岁月的流逝,生活的变迁,都没有冲淡诗人对亡妻的一片深情,他不仅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她,而且思念之情,历时愈不敢思量,却哀思万缕,盘结于心,解不开,亦拂不去,深沉绵邈。

作者用最平常的语言,作了最真实动人的描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通过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隔离,表达了对亡妻的沉痛思念及永不能相逢的遗恨。亡妻之坟在眉州,与诗人所在的密州遥隔千里。千里之外,没有自己相伴身边,可以想见她一人独卧泉下,该是何等的孤寂凄清。“无处话凄凉”一句,也可说是诗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因而产生的满怀悲情愁绪,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亦包括亡妻亦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诗人诉说凄凉在内。10纵使相逢应不识人生若只如初见苏东坡苏轼的故事,尘满面,鬓如霜。“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一位被生活折磨、受痛苦熬煎,风尘满面,两鬓如霜的诗人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这里刻画的是外部形象,却表现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含蕴在这六个字之中了。是词人的一个假想,也可看成是对亡妻的诉说。11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夜来”句自然折入写梦。看似梦境记实,实际是恩爱夫妻平居生活的生动写照。写出了一对年轻夫妻相亲相爱的和美关系和幸福生活的情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这句词与北宋词人柳永《雨霖铃》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大概是写看见亲人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12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遥隔千里,松冈之下,亡人长眠地底,冷月清光洒满大地,这是一种怎样孤寂凄哀的情景啊!身处此情此景之中的亡妻自然是悲痛难言,而念及此情此景的诗人亦不免肝肠寸断。“肠断处”是指亡妻的孤坟,“断肠人”则是概指生者与死者。遥承开头“十年生死两茫茫”之意,首尾相接,全诗浑然融为一体,使感情得到充分的发展、强化。13主旨: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写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思念。写作手法:1.白描。用语自然,不加雕琢,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词人内心细腻深沉的情感。2.虚实结合。全词以梦为14思考探究:1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不显得有点矛盾吗?2.作者说自己“尘满面,鬓如霜”,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所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为伊消得人憔悴”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烦霜鬓,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16张燕瑾《唐宋词选析》:晁无咎曾经说苏轼之词“短于情”,由这首《江城子》来看,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陈后山曰:“风韵如东坡,而谓不及于情人生若只如初见苏东坡苏轼的故事,可乎?”艾治平《宋词名篇赏析》:从这首词看,苏轼追求的似是一种更高的生活情趣,是能够 互通衷曲的人生知己,因此他虽写的只是个 人生活范围的感伤,却不粘不滞,冰清玉洁, 在悼亡词中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为公悼亡之作。 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音响凄厉,陈后山 (陈师道)所谓“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王方俊《唐宋词赏析》:此词通篇采用白描手法,娓娓诉说自己的心情和梦境,抒发自 己对亡妻的深情。情真意切,全不见雕琢痕 迹;语言朴素,寓意却十分深刻。——引自 惠淇源《婉约词》

标签: 苏轼 文化 读书 王弗 诗歌

相关内容